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1982年,挪威教育家和醫學家OlavSkile博士通過對腦癱患兒的臨床觀察發現,體感音樂振動能有效緩解患兒的肢體痙攣癥狀,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了“體感音樂療法”(VibroacousticTherapy)的概念。他的研究發現:音樂中的低頻(尤其40~80赫茲的頻率),對于孤獨自閉癥、偏頭痛、肌肉抽搐和大腦麻痹等治療非常有效。
最早應用體感音樂療法對嚴重殘障兒童進行放松訓練和研究的,莫過于挪威教育家和醫學家Skile博士。他的實驗振動頻率是30~120赫茲,并認為,40~80赫茲的頻率對患兒神經肌肉的緊張、痙攣、疼痛和抽搐等放松最為有效。
專家認為:胎兒就是伴隨著母親的音樂(波)律動發育起來的,我們長大成人了,這種生命早期的發育環境,仍然下意識地殘存在記憶。
比如:嬰幼兒哭鬧的時候,一旦被母親抱起來,立刻就平靜下來,就是因為母體音波律動傳導讓他獲得空前的安全舒適。這為那些深受亞健康困擾的龐大的群體提供了任何藥物不能代替的幫助。
因為這個頻率范圍內的振動,對“帕西尼安小球”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因而可減輕疼痛、尤其對靠近疼痛部位有效。(注:“帕西尼安小球”廣泛分布于皮下的神經末梢,是大腦調節疼痛、壓力和瘙癢的感受器)
廣州中醫藥大學康復教研室余瑾博士:體感音樂不僅讓患者很快受到身心的愉悅和欣快感, 肢體逐漸從僵硬、緊張狀態中放松下來,同時,配合留針觀察還發現, 音波在體內呈現循經感傳和骨傳導的特性,使得 針灸的“得氣”感和療效都得到加強,并最終取得綜合康復的效果。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兒醫院腦癱康復中心的劉振寰主任醫師,通過多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體感音樂治療實踐,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案例。他認為,這是一種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患兒感覺舒適愉快、護理起來容易和每日不斷重復的自然療法。而且,它對緩解患兒的肢體痙攣和緊張狀態作用明顯,在此基礎上配合針灸、推拿等康復手段,往往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體感音樂振動的頻率在16~150赫茲之間,是一種伴隨音樂變化而變化的精密振動(即1/f波動),振幅在數百至數千微米之間。這種物理作用對于打通腦部血管和微循環通道,改善腦組織供血,增強腦細胞活性與膜的通透性,有利于細胞膜內外物質交換和細胞再生等,都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腦癱患兒在體感音樂振動的刺激下,很快感覺到身心的愉悅,肢體逐漸從痙攣緊張狀態放松下來。這種愉快的體驗,比起其他物理治療或作業療法更容易接受。同時,該療法使腦癱患兒的肌電下降、皮溫升高、血容量增加、腦電反應α波增多,并使血壓、呼吸、脈搏等趨于平穩,人的內穩態恢復,肌張力也得到有效緩解。
南方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方醫院)康復科,對14例腦卒中、腦外傷患者進行了體感音療的康復實踐。患者每天治療一次,每次治療時間為30-60分鐘不等,并采用康復評定量表對治療前后進行了系統評估,經初步臨床觀察,除2例(腦積水和缺血缺氧性腦病)沒有什么改善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這表明,體感音樂治療不僅通過音樂的聽覺對人產生了積極的心理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音樂的觸、振動覺激發了身體的松弛反應,并改善了大腦情緒、認知、聽覺、言語等方面的功能。這種改善作用,可能還與體感音樂所帶來的精密振動,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患者腦部的微循環通道、進而改善了腦組織的供血有關,當然這也是體感音樂療法得用處之一并不是全部。
體感音樂是一類特殊制作的、富含低頻、以正弦波為主的治療性樂曲。治療目的不同,體感音樂樂曲有所差別。治療方案是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的。內容包括治療對象身心狀態評估、體感音樂的選擇和確定音量、振動強度和治療時間及療程等。體感音響設備主要包括:音源和分頻-放大-換能裝置,其主要形式為床、床墊、臺、椅和沙發及便攜式經絡通、小腰經和護頸儀等。其效用是使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音樂聲波振動。體感音響設備不同,音樂聲波頻率范圍和振動強度有所差別。
TAG標簽:體感音樂
當前文章鏈接:http://www.hcpabx.cn/industry/351.html